林氏宗廟這棟已經滿一百年的古建築,乍看下雖然只是土、木、磚、石 的組合,卻深刻表達出對祖先的崇敬情懷。仔細品味林氏宗廟的每一個細節, 可體會到當代人的倫常生活和社會網絡,牽動著歷史、社會、藝術與人的情感, 涉獵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龐雜,並非外行看熱鬧的心態就可以了解。建築是 歷史的縮影,家族的表徵,最能反映家族的人口數量、組織結構、科舉功名、 社會地位、財富狀況及在地方上的影響力。
 
宗廟建築蘊含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,例如結構展現匠師的巧思,雕刻彩繪 與裝飾藝術豐富,空間布局靈巧,文化表現力求豐富而多元,特別彰顯了人文 化的生活美學。19世紀以來,台灣寺廟匠師的派別與譜系,特別是1910年代 台灣本土風格的形成,與1920年代之後福建漳州派風格之融合,林氏宗廟匯集成近代台灣寺廟建築的主流風貌。
宗廟建築的規模或裝飾程度高於宅第,由林姓族人集資捐獻,因此每對龍柱、每月石垛、門、窗等,在在可見裔孫姓名與年代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這些都氏們見證林氏宗廟的歷史沿革,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資所建的宗廟, 在資金充裕下,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,不僅規模宏大、裝飾雕工精美, 光是龍柱就有三對,為其他宗祠所不及。
古建築背後蘊藏的核心價值基於對傳統儒家的信仰,敬天法祖、重視人倫、 醒悟修身,將人倫秩序投射到建築體,以中軸對稱為尚,所謂「左昭右穆」, 中庸和諧平衡,以中軸對稱布局,追求中尊旁卑的空間次序,以嚴謹的左右對稱格局,彰顯出漢人的終極思想。
從歷史來看,台灣的建築因為不同時代,以不同的形式與不同功能,出現在時空的舞台上,但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是變動的,新的建築將不斷產生,舊 的建築物已逐漸失去生活的實際功能,人們亦不再依賴舊建築,因此保存與維護成為急迫且重要的課題。從歐美與日本對於古建築的保存不遺餘力,重視古建築的發展觀察,古建築具有多元的啟發性,可解讀先人的智慧,文化具有延 續性,創新應奠基於歷史的累積,林氏宗廟目前雖然延續原有春、秋祭祖的典禮,維持祭祀的功能,但面臨古蹟維護時,設備的缺乏與技術的流失,以及現 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,都是極具挑戰的課題,林氏宗廟具有傳統文化價值與祭祖的習俗,目前仍然深植眾裔孫心中,但隨著時空劇烈的變化,未來這座順應 天地自然與蘊含多元豐富文化的古老建築,應如何傳承與保存,將是林氏族人的重要使命。
 
規模宏大建築典範
傳統社會中,興旺的大家族多會籌建祠堂或家廟,具有告慰祖先,傳承家訓, 維繫族人及彰顯家族社會地位等多種功能,林姓乃中部地區的大姓,林氏宗廟的布局屬於「兩殿兩廊雙護室」的形式,面寬九開間,出自名匠陳應彬的設計與督造,建築左右對稱,大門設於偏東與偏西兩角落,為台灣典型中型宗廟。
林氏宗廟宏闊的格局與精美的雕飾,堪稱為宗廟中的經典名構,建築的境界是在自然環境中追求平衡與巧思,平衡指的是天人合一,人工造物與自然融洽並存,巧思指的是物盡其用,合理使用建材,發揮其特性,雖由人營造,卻有如天地塑化美的化身。
林氏宗廟是一座二落起具有兩排護龍的宏偉殿宇,宗廟建築主體為兩殿式,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,常有地震、颱風侵襲,建築必須先考量耐震、避風雨降溫的設計,建築的通風透氣非常講究,一般每個房間皆設二窗,或門楣上另闢氣窗, 促使空氣對流,特別是正堂的空間,牆簷下常加二小洞,美其名稱為「鳳眼窗」, 供桌背後左右也設窗,炎炎夏日產生穿堂風以降高溫。中間天井左右有過水廊庭,經過月景門,分為東、西廂房,古樸素雅的寧靜氣氛,緩緩沁入人心。
 
 
建築工程師
 
匠師是一座建築的設計者兼營造者,因為身兼營造執行,許多圖樣與細節 都藏於腦中,匠師的大名會記錄在建築的歷史上。寺廟大師陳應彬出生在中和, 祖籍福建漳州,家族中有長輩為木匠,清末光緒初年的台北城興建時,曾參與城樓與城內衙署建築工程,學得大木技術,1908年北港朝天宮因遭火災而重修, 陳應彬得到機會大顯身手,是最早採用「假四垂屋頂」在前殿,後來陸續運用 在台北陳德星堂與台灣台中林氏宗廟,朝天宮前殿可謂是「假四垂屋頂」的濫觴原型,日後台灣寺廟建築受到深遠的影響。陳應彬的廟宇作品,其辨識性高, 個人風格明顯,為台灣創造出派別的特徵。
林氏宗廟亦是陳應彬繼北港朝天宮與台北德星堂之後的代表作之一,不僅體制、組織、規模及文化價值可與之並駕齊驅,甚至更勝一籌,堪稱傳統祠廟建築的典範,林氏宗廟已被後人評價為陳應彬作品的代表,李乾朗教授認為複雜的斗拱組合與優美的木雕線條十分罕見,奠定日後成就的轉捩點。
至於與彬司搭配的雕石匠、泥匠、瓦匠、剪黏匠和畫師,水準也都相當高與整齊,堪稱是當時的一時之選,其他匠師的精彩匠藝的展現,如石雕匠師李闊嘴、蒋梢、彩繪匠師郭新林、木雕匠師黃龜理、龍柱名家辛阿救等,亦為林氏宗廟的建築增添建築技藝上的豐彩,譬如以花草、人物、走獸為題材的構成 的歷史故事,不厭其煩的細描在宗廟兩廊的屋架上,色彩豐富、構圖活潑並不覺浮艷;此外,正殿中廳神龕上所懸的「忠孝堂」匾、三川殿各處的匾額及石柱楹聯,在在皆顯現出尊宗敬祖之誠、祖德流芳之美。林氏宗廟建築格局規模宏大,中部地區之宗廟建築中更是絕無僅有;鑑於歷史及建築上所保存的文化 資產價值,民國74年11月,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。
 
▶典雅格局
 
台灣台中林氏宗廟為閩南式傳統建築,具備漳州的特色,座向為坐北朝南 略偏東。步入庭院,廟祠前是一長方形寬廣的前埠(又稱為「外廟埕」),有 洗石子旗竿座和造型優美的金亭。廟埕的照壁前有一對石獅子稱為「埕前獅」, 乃光緒初年旱溪「林尚親堂」留下的古文物,由舊祖廟遷移至此,造型古樸, 左公右母,公獅嘴型張開,而母獅嘴型則是含蓄的合起,公獅的眼神,往中軸 線望去護衛廟門,而母獅的眼神卻含情脈脈,望著公獅,清朝末年的造型模樣憨樸可愛,可作為歷史的傳承。
三川殿門前的一對李闊嘴的作品「門前獅」同樣是左公右母,造型卻有明顯的不同,其不同之處,在於「門前狮」的造型較活潑,公、母狮的嘴八 字型且均張開,眼神均望向中軸線。「埕前獅」與「門前獅」為不同年代的石雕藝術品,造型明顯差異,代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風俗民情。
 

洗石子旗桿座

造型古樸型制簡約的金亭
 
祖廟公獅與母獅(清朝末年)

林氏宗廟廟門前公石獅

林氏宗廟廟門前母石獅
 
 
歇山式
即歇山式屋頂,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,即一條正脊、四條垂脊和四條
戧脊,因此又稱九脊頂。 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,分為垂脊和戧脊,好像「歇」了一歇,故名歇山頂。
硬山式
即硬山式屋頂,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,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。和懸山頂不 同,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檩頭全部包封住,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,故名硬山。
▶進入三川殿

入廟看廟門,進入四合院式的大宗廟,最精采處為三川殿(又有人稱之為 「前殿」),可欣賞到精采的木雕、石雕、彩繪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洗石子等作品。 三川殿面寬五開間,進深三間,前面留出「步口」走廊,三川殿的架內用「二通三瓜」式棟架,瓜筒形狀飽滿,束木之間的雕板繁密緊湊,幾乎成為面狀, 此法有利於提高結構之剛性,表現出高超的大木技巧。
三川殿的屋脊為翹脊,屋頂的形式從大正14年(1925年)初步完成的建築體簡單屋脊形勢,轉變為昭和5年(1930年)全部竣工後的複雜華麗屋脊形勢,增加許多交趾陶與剪黏等裝飾物,提高天際線上下起伏的變化,是台灣寺廟發展的映證,廟宇前殿是人們靠近時的第一眼印象,因此匠師在設計上著力更多,屋頂的複雜度更大,所謂的「假四垂」就是將一個歇山式構造騎在硬山式的屋頂上,構造非常複雜,上簷角柱與下簷角柱並不對齊,反而是落在獅座上,而側坡前後不貫通達十五脊屋頂。
捲棚及「升庵假四垂」等式樣,橫向面九開間(五開間的三川殿及左右過水與護龍)、雙進、雙護龍。佔地近二千坪,建坪約七百坪。宗廟純粹作為祭祀祖先的功能,所以和一般廟宇不同,沒有特別建築後殿。
 
古色古香具有人文色彩的台灣台中林氏宗廟,屋面造形有硬山,歇山,捲棚及<升庵假四垂>等式樣
 
 
 
▼三川殿背面
 
 
步口
正殿步口,為廟宇祭祀空間的延伸和分界,在正殿步口的棟樑部份作「彎角」,通常「彎角」
的棟架數為偶數,所以有兩隻中脊析。
正堂步口走廊,林氏宗廟正在舉行祭祖典禮
 
三川殿正殿的大楣上以「五彎連枋」上再疊七層疊斗,橫向承接假四垂的屋頂
 
升庵假四垂
1912年北港朝天宮由台灣名匠漳州派大木匠師陳應彬設計承建,彬司打破傳統力求創新,他 設計前殿首創重簷假四垂屋頂形式,其構造用材之精,技術高超,形式之完美,而殿前的一對雙龍石柱為台灣首見,將台灣寺廟建築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,影響後來許多廟宇,1919年起造的台灣台中林氏宗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「升庵假四垂」的關係,三川殿內空間寬敞高管
正殿正脊的脊飾,是日治時期的交趾陶燒,造型是天官手拿如意,騎著豺,寓意「天官賜財」,兩旁為「鳳凰」 陶片剪黏。小港間的脊飾為「螭龍」剪黏,較尊於五間脊 飾的「鰲魚」剪黏。五間的大壁上,兩邊各開有一扇石作 的「書卷竹節窗」為匠師李闊嘴的作品,「書卷」寓意「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」,而「竹節」為竹筍在未長土壤時便有環節,寓意「高風亮節」,且竹節節節 向上,象徵「節節高升」,竹櫺有九枝,為最大陽數。兩位仙翁側躺在書卷上,暗寓「祝壽」,簡單的一扇石窗, 卻蘊含著如此多的吉祥涵義。
 
一扇石窗,卻蘊含著如此多的吉祥涵義。(李闊嘴石作「書卷竹節窗」
 
 
正殿與小港間 
傳統建築以「間」與「梨」來僅是單棟房屋規模的單位。「間」為衡量傳統建築的 面宽的單位,「架」為傳統建築物進深的單位。面宽柱子之間或牆面之間的距離稱做「一 間」,位居中軸線上正處所在位置稱做「正殿」,位於正殿左右兩側旁的房間稱做「次間」 (又稱為「小港間」},位於次間外側兩旁的房間依次稱做「梢間」及「盡間」,傳統建築以奇數為開間数。
其次,護龍為硬山式的屋頂, 「鵝頭墜」以泥塑雕塑「螭虎啣磬」! 螭虎體態優美,雕作的「卷螺」更突顯出寫螭虎的立體感,磬牌中螭虎的雙角,再吊上兩籃以剪黏工法雕造的花籃,匠師的巧思值得喝采。左右護龍「盡間」牆壁各開有洗石子工法所雕造的「兩儀八卦」 石窗,易經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、 「二氣交感,化生萬物,萬生生而變化無窮」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匠師以圈內的菊花瓣代表兩儀,四隻蝎虎代表四 象:八卦窗則代表八卦。
踏上三川殿「步口」,正殿大楣上掛著木匾「林氏宗廟」,而大楣以深浮雕工法雕出「忠孝堂」匾。 三川殿正殿的大楣上以「五彎連枋」 上再疊七層疊斗,橫向承接假四垂的屋頂。


護龍尾間木型規壁「馬背」「懸魚、泥塑「螭虎啣磬
 
▶三川殿的門面石雕作品
 
整間宗廟的石作幾乎集中於此,這些以觀音石與泉州白石雕刻的作品,內容多為漢人歷史上的情節典故,雕工細膩精彩至極,如牌樓面、對看牆、龍虎堵、石獅、龍柱,麒麟堵等,石材以觀音山石及泉州白石做色彩互相搭配。對 看牆身堵龍頭為「忠孝廉節」中的「泣秦庭」講述忠;「伯俞泣杖」講述孝; 虎爿身堵蕖頭,「楊震拒金」講述廉;「蘇武牧羊」講述節。這些石雕由眾多石匠參與,包括惠安蒋梢 、李闊嘴、辛阿救、台中市琢瑞昌石店等,石材採用觀音山石及泉州白石。
祠堂的石作幾乎集中於廟門,裙堵龍爿以水磨沈花工法雕有牡丹花與白頭翁,寓意為「富貴白頭」,虎爿則雕有壽石、蜜蜂、猴子,寓意「萬里封侯」。 龍堵的齣頭為「畫龍點睛」,虎堵為「楊香打虎救父」。
三川殿前步口這對員光,大爿齣頭為封神榜之「楊戩哪吒收七怪」,小爿齣頭為「三霄計擺黃河陣」,這對作品實為「武生重架構」之代表。人物坐騎, 左衝、右撞、前行、後遶,再再展現戰況及戲劇張力。其雕作均依典故施作, 如姜子牙坐「四不像」,左手持杏黃旗,右手拿打神鞭;黄天化騎「玉麒麟」, 手持兩銀錘:黃飛虎坐「五色神牛」,手持火尖槍;楊戩坐馬持三劣刀放哮天犬; 桃精高明持戟:柳鬼高覺持斧。三霄坐騎及所持武器,雲霄騎青鸞,持混元金斗、 瓊霄駕鵠鳥持劍、碧霄駕花翎鳥,持金蛟剪。封神演義的情節,躍然於「員光」 的木作上,精采至極。林氏宗廟的細木作雕刻中,大部份的圓光雕刻多為黃龜 理匠師所承作,並負責木雕頭手之工作。
員光 
員光應是台語「彎弓」的音譯,位在兩根柱子間的小橫樑之下,看起來很像兩塊插角的終極合體,成一弧線造型,作為橫向穩定的輔助構件外,也是藝匠雕花藻飾,注視焦點所在之一。
精彩的木雕,訴說著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
 
TOP